DSC_7175.JPG  

大稻埕…

一個充滿著歷史氛圍的老地方…

曾經以為迪化街就是全部、曾經以為年貨大街就是經典、

曾經以為這樣的一個社區只會趨於沒落和老舊…

卻在一次次的探訪中,還是發現他不一樣的生命力… 

 

===

先打個廣告~ 

1011723_191641644332187_237654186_n  

本周末在大稻埕永樂市場廣場有「時光市集」

這是由本文導覽老師邱董及大稻埕各店家一起集合舉辦的市集~ 

除了有許多懷舊氛圍的物品外,也有很多新的文創店家共襄盛舉。

活動頁面: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510155879054723/

 

此外,在「旅行.時光」攤位上,也同時舉行尋寶遊戲,大家可以一起到大稻埕去探尋歷史的秘密哦!:) 

969579_204093299753688_358694039_n  

活動訊息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notes/%E6%97%85%E8%A1%8C-%E6%99%82%E5%85%89-vintage-travel-hostel/%E6%99%82%E5%85%89%E8%BF%B7%E8%B5%B0-%E5%A4%A7%E7%A8%BB%E5%9F%95%E5%A4%8F%E6%97%A5%E5%B0%8B%E5%AF%B6/204087506420934

 

===

回到本文…

 

 因為先前工作關係,在查詢有關大稻埕資料時,意外發現原來大稻埕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迪化街以外,還有它豐富的背景故事。而這些故事,也在大稻埕許多前輩的傳承、導覽之下,一一被流傳了下來。其中一位導覽老師,就是從小在大稻埕長大的「邱董」。

 

DSC_7260.JPG  

邱董導覽時十分用心,除了發放耳機,讓大家可以清楚聽到他的解說,卻仍然有自由活動空間外,也以平板電腦播放一些早已消失的古老珍貴照片,讓遊客對當時的氛圍更有概念。

 DSC_7171.JPG  

導覽從大橋頭捷運站集合開始。雖然說一般人的印象中,台北橋一帶已不屬於大稻埕地區,但對當地人來說,因為地理環境相近,其實生活圈還是連在一起的。邱董說,以前的台北橋原本漂亮的鐵橋,改建後才形成現在水泥橋的模樣。而橋下則常是臨時工的聚集地,工人們都會在那等待工作機會。

 DSC_7185.JPG DSC_7176.JPG DSC_7181.JPG  

進入迪化街北街後,首先見到的會是這棟保留著門面,而內部已完全重建的建築。

由於大稻埕屬於歷史古蹟的保存區,政府多會以「容積轉移」的方式,鼓勵地主就地依原貌改建、或捐出公用做為保存。而這棟建築則是在迪化街街道處仍有著原始騎樓景觀,往內沿伸後則有新建大樓,也算是一種不同的共存方式。

在以往茶業興盛時期,大稻埕的婦女們就是成群坐在這樣的騎樓下撿茶,現在雖不復見,卻能憑藉著建築去想像。

邱董也提到辜家在日治時期的歷史定位,當清朝政府官員已經無力維持地方秩序時,地方士紳只能另尋他法來維持社會的安定。只能說每個時期的人做出某種決定,必定有其當下的考量。

DSC_7198.JPG  

DSC_7201.JPG  

由於多數老屋年久失修,多已經改建,部分地主會保留或加入一些當地的故事元素,也會盡可能保留建築的特色。如紅磚圓柱就是屬於建築難度比較高的工法。

 

DSC_7205.JPG

DSC_7203.JPG 

 

DSC_7215.JPG  

DSC_7210.JPG  

DSC_7192.JPG

   相較於迪化街中街的南北貨及南街的中藥行林立,北街的部分則有著各式不同生活所需的產業,屬於「常民生活」式的產業分布。如1904年建立,打造建築石材的「張協成石廠」;1915年創立至今的老綿成燈籠店;現在已經很少見的輾米廠等。其中更有專製糕餅的李亭香,在幾經更新及行銷後,成為大稻埕有名的伴手禮,一旁的江記華隆肉紙也頗具名氣。

 

 而迪化街會有這樣的規模也跟日治時期的重新規劃有關。他們將迪化街打通後,將此地命名為永樂町,也造就了後來大稻埕發展更好的根基。

 

 

DSC_7189.JPG

 

DSC_7206.JPG

   

除了感受產業氛圍外,大稻埕也是研究建築風格演進很好的地方。如上面二張圖的山牆(像一座山在建築最頂端的地方)就有著截然不同的氛圍。前者是比較閩南式的設計,後者則是比較現代主義簡約時的風格。而越接近中、南街地區,建築風格也會越來越豐富、多元、華麗。

 

DSC_7217.JPG  

接著轉了個彎,到了涼州街。首先見到的是這個消防隊,以前是日治時期的警察局。日本進駐後,不以官員改用現代化的方式管理,「大人」就成了對日治時期警察的稱呼。

 

DSC_7220.JPG  

 涼州街附近有許多好吃的小吃,這家炎仔小吃想吃到還不容易。一旁倒垃圾的阿伯插話說,麵店已經是第三代在經營,要下午三點以前到才有可能吃得到呢!不過…如果真的這麼晚到,好吃的紅燒肉等小菜早賣完啦!

DSC_7221.JPG  

這間則是邱董力推的紅豆餅,雖然不是老店,但餡多味美,也值得一嘗。

涼州街以前稱為「布袋戲街」,以前布袋戲班到處演出、居無定所,所以就與街上商家合作,請他們代為接洽、聯繫工作。

 

DSC_7222.JPG  

這是從鐵柵門縫裡拍到的永樂國小,是對面的「太平國小」分建出來的學校,二校原被稱為「大稻埕公學校」。

太平國小出了不少名人,但也因如此,經費較充足的太平國小校舍在30年前進行改建,反倒是永樂國小保留住日治時期至今的校舍原味,真有種讓人不勝唏噓的感嘆…

 

DSC_7225.JPG  

在交叉路口的仁安醫院,是第一楝全棟捐出的建築,裡面保留了當時診療時使用的桌椅、掛號處、手術台等,二樓也保留著當時的書房。目前做為社區營造中心使用,可自由進入參觀。

其中有趣的點是,大廳中的樑柱上有一顆很像「白菜」的希臘式建築,原改建完時是「白色」,在柯家奶奶反應之後,才重新漆完綠色。

 

DSC_7232.JPG  

DSC_7240.JPG

走到大稻埕慈聖宮(媽祖廟),是目前北部少數直接可在廟埕吃東西的廟宇。你可以在外面的小吃攤點菜後,再拿到廟埕的辦桌時的地區食用。邱董說,台北城內的「媽祖廟」多在日治時期被拆除,慈聖宮也是拆除後搬遷至此重建。可能因為媽祖廟勢力較大,造成日本政府的顧慮吧!

 

  

DSC_7246.JPG  

此為「甘州街李宅」,曾為大稻埕首富的李春生,是洋人茶行的買辦(負責協助洋人茶行在台事務,如總經理),後自行創業。在他去世後,其孫媳婦在此建設了漂亮的李宅洋房,但後來因為家族人口多,大家皆搬至他地,故又重建為大樓,讓家族成員重新聚集同住。

DSC_7244.JPG  

在李宅旁則有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,為信仰虔誠的李春生出資建設的。後也因為空間使用、道路拓寬等問題,曾拆除重建。因為工法複雜,當時甚至是找到專職建設寺廟的師傅才能順利完成呢!

 

  

 

保安.jpg

接著繞到被稱為「醫生街」的保安街上,這裡有間被重新使用的「保安捌肆」。此地原為「順天外科醫院」,是台灣第一位原住民醫生所創建,但原開在延平北路上,後其子才搬到現址。目前內部有二手書店及空間租借、文創小店等,將來可能會再提供咖啡店等服務。

這一帶也有較多的茶行,因為此地空間較大(迪化街上會受到街屋空間限制),另一方面也是迪化街上可能皆已被使用了,所以就在較外側創業。

 

葉金塗古宅-[張吟綺] (11).JPG  

此為葉金塗古宅,其家族做食品加工致富。原也打算完全拆除,後在協議下保留立面,內部則重新建設新大樓。可惜的是,內部原有富人家特有的「跑馬町」(在家中也可跑馬的大廳),已在建築的限制下消失了。

 

DSC_7264.JPG  

此行的最後則是大稻埕最古老的街屋-林藍田祖厝。

建於1851年,當時原居於基隆的林藍田因不堪海盜侵擾,帶著族人遷移至此,建設了三間街屋。目前林家人仍保留其中一間(迪化街156號),並改建後提供參觀、導覽及茶苑使用。

DSC_7269.JPG  

建築屬於傳統的三進式,但第三進目前有其他人居住,但一進及天井皆開放參觀,二進的祖厝區則在周六時提供導覽。

DSC_7295.JPG    

以命理為祖業的林家,祖厝中供奉的是鬼谷子與伏羲氏。至今家人仍常回祖厝祭祀。

 

十分充實的幾個小時,就在邱董精采的解說下結束了。

下次有機會,再來去參加南街的導覽吧!

也歡迎大家多用深度旅行的方式,去探索台灣許多美麗的地方哦!:) 

 

 

大稻埕導覽報名資訊…

邱董:http://chiuyi800405.pixnet.net/blog (分為北街、南街 一月一次,另有付費深度導覽)

葉倫會:http://ylh515.pixnet.net/blog/post/82022-%E8%91%89%E5%80%AB%E6%9C%83%E6%95%99%E6%8E%88%E7%B0%A1%E4%BB%8B(也有打鐵街、萬華、台北城等不同主題)

蔣渭水文化基金會:http://weishui.org/index-1.html (以與蔣渭水有關的地點為主)

大稻埕逍遙遊:http://www.tpecitygod.org/tourism-guide01.html (主辦:霞海城煌廟)

 

 

P.S.以上文章如有缺漏、錯誤,煩請告知 謝謝!:)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ch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