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在Warrandyte交換食宿的二個星期中,最令人感到有趣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,這也是我常會拿來跟其他OZ討論的點。

老實說,對於孩子們的第一印象並不是太好,腦袋裡總會用東方人的思維去想:「野孩子!」小女孩們吃東西滿臉吃得髒兮兮的、男孩則一回到家把書包一丟,就開始大叫(重點是還用我聽不懂的語言!完全不知道是嘲弄還是只是小孩的無意義叫囂)、每個人都拖著玩具跑來跑去,然後再隨手丟在某處,弄得整個屋子亂七八糟的。

「天啊!」這真的是我第一天的想法,讓我有種把自己丟進了地獄的感覺。

 

隔天起床,帶著自己的單眼相機,開始探索這家的院子。對,沒錯,就只是院子而已。或許是我少見多怪,不常走進有院子的家庭,只是對於一個在家裡就有小片樹林、甚至還有一間給孩子們遊戲的小木屋、養了雞鴨、種了果樹…,這樣的院子,再怎樣應該也算不上小吧?

突然地開始感到羨慕,那種在父母的年代才聽聞過的「生長在大自然中」的情境,這些孩子在家裡就可以享受到。這是我這樣的城市小孩的悲哀,一出門就是街道和樓房,雖不至於到車水馬龍的繁榮,但還是不可能像這樣每天與自然為伍。

在之後一個造訪男主人Roman的姊姊家的日子,我也和他姊姊聊到這裡的孩子看起來非常快樂。他姊姊告訴我,以前他們住在Brisbane市區的公寓裡,近年來跟著Roman一家搬到了Warrandyte這個算是inner city,卻又偏郊區的地方時,更能明顯地發現有一個能讓孩子奔跑、嬉鬧的院子,帶給他們多大的快樂和多麼美妙的笑聲。

當孩子的肢體和生活,不被侷限在狹小的空間裡時,相對也造就了他們更開朗的個性。

 

  然後,我開始認識了Millyca,家裡最小、也跟我最親近的小女孩。她坐在鞦韆上,吃著她的麵包、臉上沾滿了巧克力…,開心地笑著,告訴我家裡養的雞是“Happy Chicken”,而她自己是“Happy Millyca”。盪著盪著,笑著笑著,我忍不住拿著相機拍下她的可愛模樣。沒有太多的取景技巧或拍攝訣竅,就因為自然,所以呈現出一張張很棒的相片。也讓我慢慢懂得了這個家庭的教育方針:”Happy”

  我不禁會想,如果父母無時無刻的都在提醒孩子,我們是一個“Happy Family”,大家要開心、快樂時,或許潛意識地也會將「快樂」的正向、積極意念植入了孩子的心裡。

 

  對於一個才來到澳洲五年的瑞士家庭,要融入當地生活或許還是有些難度。我看到一些資料寫著這個家的女主人Fiona似乎想再就業,所以參與了一些服務人員的課程(當然也可能只是個人興趣)。不過從我的角度來看,她的生活已經忙碌得不得了了。除了照料四個小孩加自己和丈夫的生活起居外,她更喜歡園藝、下廚、做針織手工藝(在我交換食宿的期間,她還一度離家三天,參與朋友家中的手工藝聚會)。對她來說,家庭幾乎就是她的全部。

  因為居住地點跟小孩的學校有一段距離,每天早上她必須要開車送二個年紀較長的小孩上學、下午三點再把他們都接回來;抽時間去採買食材;在家庭菜園種上新蔬菜;餵養家裡的動物們…,多數時間裡,二個小的女孩都跟在她身邊,會有一堆需要她處理的大小瑣事。而小孩換下的大量衣物、在家裡製造出的一片混亂、這個哭那個鬧、坪數不小的住屋清潔,當然還有在廚房裡忙碌著做出美味的晚餐(早、午餐通常簡單以土司或三明治解決)。

  

  儘管生活如此忙碌,她還是提醒著自己(也在我到的第一天就告知我),當小孩在她忙著做某事時,在旁邊叨唸著某些問題或說著自己想說的事時,要盡可能的回應,和他們聊天、說笑、回答問題。除非真的是小孩「盧」到極點,而她真的又有時間內非完成不可的事情外,她幾乎從未對孩子們板起臉孔過。甚至有時候還會放下手邊的事情,走到他們身邊,看他們在做些什麼、完成他們需要幫忙的事,就算有些事在我們這些所謂的「大人」看來,是很沒意義、只是小孩子的遊戲中的一部分。

  在這樣的作法下,我看到了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力。他們會把各種來自不同型態的玩具組合起來,建構出一個幾近完整的城堡裡的公主需要被拯救的故事。或許故事的基底來自於他們看過的故事書或影片,但不同年齡的他們卻可以用一句句的對話,讓故事內容越來越精彩。是一種寬容且不受限的生活態度,讓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發展自己的各項興趣,而不用擔心會受到責罵。

 

  我曾經想著,我想當這家庭的小孩,但我並不想要當這家庭的父母。因為相較於台灣我所見過的父母們,這裡的父母實在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在陪伴小孩這件事上。

以上床睡覺這件事來說,當大家在晚上五點多左右吃完晚飯、順便聊聊每個人的生活大小事後,兩夫妻就要分工哄小孩睡覺。孩子們會挑選故事書,央求Dad讀給他們聽,之後才願意躺上床。而年長的二個小孩,如果不能入睡時,還會隨時呼喚父母到房間陪他們說說話才有辦法睡著。

  假日時,不是在家陪著孩子做木工、接送孩子去某個朋友家的派對,就是帶著一家大小到河邊野餐、到海邊度假。他們總會設計一些活動,讓孩子在假日時能夠“do something”,全家人一起度過假日時光。

連在工作日時,如果學校有活動(我參與到的是慶豐收的Festival),也會特地帶著野餐盒前去參與。在這個家裡,因為Fiona是家庭主婦,所以由她代表出席,但她也告訴我,其他家長甚至會跟公司告假前往的。對他們來說,這是很理所當然的事,並沒有什麼奇怪的。

但我也看到二個日本雙胞胎小孩,他們的父母並沒有到場,而是自己帶著便當盒到校,午餐時間再和其他同學一起用餐。我並不確定這是不是常態,只是當其他人的父母幾乎都在旁時,這樣的對比就顯得突兀了。

用了這麼多的時間在孩子身邊、關注著他們的生活、想法、舉動,自然會加深對孩子的了解,更容易掌握他們的成長情形及心理狀態。如果真的有什麼不恰當的地方需要矯正時,也比較容易提早處理,以免後續更大的問題發生。只是,真的非常累人,尤其當你要面對的不是「一個」孩子,而是「四個」時…。

 

開放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成長得更愉快,但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效果。如孩子容易莫名奇妙地耍任性、要父母哄。這樣的情形最常發生在老三Tya的身上,可能因為年齡跟妹妹太近,所以有「爭寵」的心態,表達能力又不如哥哥、姊姊完整,所以只能用生悶氣、不合作的態度引起父母注意。但當父母總順著她的心意放下妹妹、回過頭哄她時,我在一旁看著,總不禁擔心這對她來說或許並不是一件好事。

另外,如最大的女孩Yaycia無法拿捏「禮貌」的分寸,對其他人少了些尊重,或是會用命令式的口氣要我幫她做些什麼事的狀況。我在離開前曾與Roman聊到,這可能是因為許多背包客在他們家中交換食宿、來來去去所造成的。當這個比較年長、也比弟弟敏感的孩子發現,每個跟他們在這段時間是朋友的人,總是突然地又要離去,對她來說其實是種還不容易理解的「分離」情緒。幾次之後,她便開始選用「冷眼」的心態去面對-「如果不把你當朋友、轉而當成僕人時,或許比較不容易又面臨分離時感到不開心」。

 

這段時間的經歷,讓我開始思考,怎樣的家庭會是將來的我想要擁有的?怎樣的環境,是我會想要提供給我未來的孩子的?怎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來說才是真正「好」的?而像這樣幾近完全放任式的方針,對於身在台灣的我們來說又是可行的嗎?

問題待解,也可能永遠無解。但我想我會永遠記得那屋子裡孩子的笑聲,那會是將來的我想要聽到的旋律。

arrow
arrow

    Chich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